北京建筑大學郝曉地教授做客水生所創新系列講座
郝曉地教授作學術報告
6月20日下午,北京建筑大學郝曉地教授應邀到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進行學術交流,并為科研人員和研究生作了題為《藍色水工廠:技術與框架》的學術報告。該講座系水生所創新系列講座2025年第6期。
郝曉地教授首先從生態可持續性角度引出了新型水處理工藝的必要性,這有助于人類可持續性發展。基于此,他提出了“藍色水工廠框架”,從營養物、生物材料、熱/電和水循環四個核心方面闡述了該理論框架,實現污水處理廠的節能降耗和低碳運行。隨后,他從生物處理、資源回收、能量利用和數學模型等方面介紹了框架里包含的核心技術,并通過3E評價體系(Energy、Economy和Environmental)對這些核心技術進行評估,證明了相比于傳統污水處理廠,新型技術帶來的可觀的能源效益、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最后,他對藍色水工廠框架進行了總結和展望,提出了該框架應用于實際污水處理過程所面臨的問題并提出了針對性建議。
郝曉地,現任北京建筑大學二級教授。2001年10月獲得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博士學位。先后在荷蘭、法國、香港、美國、日本等大學從事合作研究7年。連續多年入選美國斯坦福大學世界排名前2%科學家(環境科學領域)排行榜單。自2010年起擔任《Water Research》Editor(區域主編)。主要研究方向:(1)可持續污水處理技術;(2)污水處理運行模擬優化技術;(3)污水處理磷回收技術;(4)污水處理碳中和運行技術。出版專著《可持續污水一廢物處理技術》、《磷危機概觀與磷回收技術》、《污水處理碳中和運行技術》、《藍色經濟下的水技術策略》、《城鎮水務系統碳核算與減排路徑技術指南》、《重塑水處理技術》;發表國際學術論文140篇、國內核心期刊刊論文220篇。